| | |
|
2011/03/30■助教眼中的成中英教授(作者:蒋志琴)
|
|
|
成中英老师上学期在北大开设了两门课程:中西哲学比较(康德与儒家)、当代西方哲学(伽德玛与蒯英)。
2007年3月28日(第一节)《康德与儒家》课上,我积极地帮助成老师分发资料。“请你当我的助教,好不好?”于是,我就成了助教。最初特别有荣誉感,每周六小时与成老师的接触中,渐渐转化为一种崇高的责任感:要勤奋、认真地学习,北大作为中国最好的哲学基地,我们有责任维护...
详细>>
|
|
|
|
|
|
2011/03/30■李安源:柏林中国美术展览与中国早期文化输出之梦
|
|
|
1929年2月,在蔡元培的帮助下,刘海粟衔教育部命赴欧,使命为“考察欧西艺术”。[1]而刘氏去欧之始,就遇到一个令他难以接受的现实:“近年来日本政府乘中国多故,乘机预拨巨款,力事宣扬日本现代艺术,俨然以东方唯一之最高地位者自居。致欧人一般,亦视中国为过去,对于现代,只知有日本,而不知有中国也。”[2]刘氏目击之下,颇为震动,遂“计划作较大规模之事业,既可表示中国艺术之伟大性,又可开国际酬酢之...
详细>>
|
|
|
|
|
|
2011/03/30■儒家人文精神的美育品格与化育之道(一)
|
|
|
潘立勇
儒家人文精神蕴含着深刻的美育品格,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化育之道;形成于“轴心时代”的命题“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”奠定了这种文化精神品格的基础。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指归以之文化存在为本,以人对世界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观照为中介,通过人与对象世界的各种关系的恰如其分的把握来化解各种矛盾,从而实现人与对象世界关系的和谐,解决人自身的安身立命的精神寄托,达到人的理...
详细>>
|
|
|
|
|
|
2011/03/30■儒家人文精神的美育品格与化育之道(二)
|
|
|
潘立勇
二、儒家人文精神的美育品格
儒家人文精神作为在“轴心时代”形成,影响了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两千多年的一种主导性、共通性的文化精神,它的最显著特征是什么?或者说,它的根本指归和基本工夫是什么?用《周易》的元典说,就是“人文化成”,也就是“人心化育”;说得更具体些,那就是:通过艺术与道德的有机交融,以感受与体验为中介,实...
详细>>
|
|
|
|
|
|
2011/03/30■儒家人文精神的美育品格与化育之道(三)
|
|
|
潘立勇
理学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以及实现这种境界的工夫,都深刻地包含着这种审美化育精神。这就是“乐”的境界和“乐”的工夫。王阳明曾说:“洒落为吾心之体,敬畏为洒落之功。”(《王文成公全书》卷5《答舒国用》)“洒落为吾心之体”即“乐是心之本体”,洒落与敬畏的关系,是本体与工夫,也即境界与工夫的关系。说敬畏为洒落的工夫,这还只揭示了宋明理学修养工夫的一面,而这一...
详细>>
|
|
|
|
|
|
2011/03/30■美育不等于艺术教育
|
|
|
摘要:本文深入分析了美育误区及其可能带来的危害,提出美育既不是人人写诗、画画、唱歌,也不等于单纯的艺术教育,而是通过美的形象感染人、触动人、纯洁人,使受教育者能敏锐地判断美、丑,并把对美的追求变成理想,自觉鞭挞丑恶现象,促进社会最终形成疾恶扬善的良好风气的手段。
关键词:美育 艺术教育
Title: Aesthetic&nb...
详细>>
|
|
|
|
|
|
2011/03/30■日本和歌的美学特征(作者:邱紫华)
|
|
|
在日本的文学史著作中,“诗”、“歌”经常相提并论, 但它们是两个概念。“诗”是指汉诗, 即用汉语并按照中国诗歌的规范写作的诗;“歌”指和歌。和歌原本是日本最古老的民俗活动中的口头文学形式, 它最早的形态是原始时期男女相悦相恋时所进行的“对歌”(日语中称之为“歌垣”)。这种民俗一直保持下来, 平安时期的贵族男女在结婚之前也要进行和歌赠答; 平安...
详细>>
|
|
|
|
|
| | |